关于我市“种业强市”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2024-11-16 | 阅读 : 195 | 下载量 :1 投诉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也是决定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核心要素。按照工作计划,年初以来,在市人大常委会领导带领下,农业农村委先后赴XXX等地开展调研,实地考察农林牧渔等各类种业企业发展情况;赴市农业农村局、市农科院、X农商发展集团等单位召开专题座谈,广泛听取职能部门、人大代表、种业企业代表、农技专家、基层农技人员等对“种业强市”建设的意见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种业发展工作,2020年,把现代种业纳入“4566”乡村产业振兴行动之一;2022年,专门制定出台了《X市高水平推进种业强市建设行动方案》,实施新一轮“种业强市”行动。市财政也每年安排5000万元现代种业发展专项资金。截至2023年,我市现代种业年产值、良种覆盖率、通过国家新品种审定数等均居全省前列。

(一)种质资源保护全面加强。2021年开始,我市组织实施了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和系统调查行动,截至目前,共收集鉴定农作物类地方品种、野生近缘植物资源317份,其中优异地方资源31份,传统畜禽和特种畜禽共9个畜种、23个品种;各类水产养殖种质资源100种。全市共有市级种质资源库48个、国家保种场1个,4个种质资源场建设纳入中央预算项目。

(二)种业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目前,全市共有种业研究机构3家,各类种业企业141家,其中6家企业(机构)入选农业农村部种业企业及专业化平台企业(机构)阵型名单。我市支持和培育了一批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领军型种业企业,如微萌种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创建X省种业唯一的“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列入农业农村部企业重点实验室,成为全国知名的瓜菜“育繁推一体化”民营企业。X种业“甬优1540”水稻品种覆盖全国17个省份,年种植面积超200万亩,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

(三)科研创新能力不断突破。我市种业研究机构在种质资源收集、评价利用以及新品种选育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如奉化区水蜜桃研究所通过技术公关,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部、省新品种6个,占全省水蜜桃栽培面积50%以上。又如在水产种业方面,通过搭建“科研院校+育种企业+渔技部门”产学研一体化育种体系,自主创新选育大黄鱼“甬岱1号”、拟穴青蟹“东方1号”,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均取得可喜成绩。浙东白鹅通过原种选育和品种繁育,提纯复壮,获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走出X,成为东西部对口支援合作致富产业。

(四)品牌建设力度不断加强。政府相关部门联合行业龙头企业开展种业品牌建设,通过多年的努力,打造了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种业品牌,形成杂交水稻、瓜菜两大本土龙头种业,岱族大黄鱼、拟穴青蟹两大高科技水产种苗,浙东白鹅、象山红美人、岔路黑猪三个地方特色品牌的七大种业经济矩阵。

在调研中,还发现全市各级人大代表奋战在“种业强市”一线,发挥了“三支队伍”建设作用,如X种业的X是上届全国人大代表,负责浙东白鹅项目的X是本届全国人大代表,微萌种X、奉化水蜜桃研究所XX制种大户X等都是市级人大代表。

二、问题与短板

调研中,发现我市在种业高质量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与短板:

(一)种业产业规模还不大。2023年,全市种业年产值刚刚超过40亿元,“X种业”和“微萌种业”作为X种业企业的两大巨头,分别只有X亿元和X亿元。全市还没有一家上市种业企业。对比国内种业龙头企业,我市种企在资金、技术、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实力都相对较弱。政策支持适用性尚有不足,在调研中,一些企业反映我市对入围国家种业阵型企业政策扶持力度不够,产业规模难以有效扩大。另一方面,2023年市财政预算安排种业扶持资金X万元,实际支出仅有X万元。

(二)科研体制创新还不够。X种业”股权改革是一个良好的尝试,但要激活整个种业科研体系,还受到现有体制机制束缚。在调研中,一些科研院所反映目前缺乏针对不同科研项目和科研人员的灵活调整机制,存在种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够完善、科研与推广脱节、激励导向不合理等问题。

(三)传统品种优势还不强。调研发现,近年来,我市一些优势农业发展不足,种业发展与X传统优势产业契合度不够紧密。部分市人大代表反映,宁海白枇杷种植面积有1.5万亩,加周边接近5万亩,这几年白枇杷的原种培育不够,品质下降;余慈地区荸荠种杨梅曾经声名远播,但近年来老品种有所退化,新品种推广力度不足,仙居等地东魁种杨梅有后来居上之势。

(四)优秀种业人才还不足。我市现有种业人才队伍在数量和质量上还难以满足“种业强市”建设的需要。一方面,本地高校在专业设置和招生数量上都存在不足,本地科研院所种业人才培养机制不够完善;另一方面,X种业企业多为民营企业,大部分企业无力依靠自身实力组建高端的人才队伍。同时,一些地方还存在优秀种业人才引进后留不住和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不稳定的现象,成为制约种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工作建议

针对我市在“种业强市”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进一步发挥政策牵引推动作用。要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的贯彻实施,像抓科技产业一样重视抓种业产业。根据全市种业发展的新需求和新变化,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种业强市”相关政策。针对种业周期长风险大等特殊性,研究制定特殊政策,在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保障上给予倾斜。在“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培育、X地方特色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良种培育、制繁种基地建立等方面给予种业更多的政策支持。鼓励金融、保险机构加大对种业企业的支持力度,为种业企业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增加保险种类。鼓励国有资本参与“种业强市”建设,体现国企担当。继续加大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打击侵权违法行为。

(二)进一步创新科研体制机制。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求突破,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种业协同创新体系。鼓励种业企业与市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农技推广机构等加强合作,建立联合研发平台。通过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提高品种选育和成果转化能力。探索创新利益分配机制,更好调动研发人员、种业企业、制种农户等多方积极性,形成利益共同体,激活种业创新动力。

(三)进一步推动本地特色种业复兴。聚焦我市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品种,对相关种业发展现状进行逐个评估,根据其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进行提升。对水稻、水产、特色水果、畜禽、中药材等重点“土特产”,要打通基层研究所、推广站与市农科院、市农业农村局专家团队力量,并联合其他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实施“一品团队”的模式。对跨县域主导产业(如杨梅、水蜜桃、红美人等),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在市级层面加强统筹协调,鼓励区(县、市)与市农科院等单位合作办所,为重点种业量身定制一整套育、繁、推全链条措施,推进品种更新、良种推广,实现“培育一颗种子、发展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目标。

(四)进一步加强种业人才培养。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发挥关键人才对种业发展的支撑作用,鼓励高校加强种业相关专业建设,加强本地种业人才培养,增加适应种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探索在科研人员中开展多种形式中长期激励,提高拥有突出贡献的种业科技人员的薪酬待遇。借好外脑外力,建立农业特殊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吸引和留住更多国内外种业高端人才来我市科研和创业。要重视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发挥科技特派员作用,增强新品种推广力量。

阅读量: 195 下载量:1 收藏: 36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推荐阅读

    文章排行

        二维码

        1. 微信订阅号

        2.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