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全市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2024-11-16 | 阅读 : 154 | 下载量 :0 投诉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这次全市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工作推进会,旨在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要求,总结前期工作经验,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并对下一阶段全市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工作进行全面部署。这对于提高我市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创新“12345”模式,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提质增效

(一)围绕“一个目标”

如同家庭开支一样,运用公共财政资金必须讲求效益,力争花出最好的效果。近年来,**市财政局围绕建立**特色的“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预算绩效管理体系这一目标,不断改革创新,管好政府“钱袋子”,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深入抓好预算绩效管理。2021年底,**市基本建成“三全”预算绩效管理体系;2022年底,在全市范围内重建了预算管理流程,将绩效管理内容融入预算管理全过程,实现预算事前有评估、绩效有目标、执行有监控、事后有评价、结果有应用;2024年以来,在应对财政收支紧平衡、防范化解风险的大背景下,**市加快推进成本预算绩效管理试点工作,逐步探索形成“预算编制测成本、绩效目标设成本、预算执行控成本、预算完成评成本、评价结束出标准”的成本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二)夯实“两大基础”

一是夯实制度基础。在市委办、市政府办印发《贯彻落实〈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的基础上,**市财政局先后制定了若干具体配套制度、实施细则和操作规程等,形成“1+N”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涵盖绩效管理各领域、各环节。编印《**市市级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手册》,对绩效管理的制度办法、规程指引、操作指南、参考模板进行汇编,方便预算部门参考查阅,夯实预算绩效管理的制度基础。

二是夯实指标基础。依托每年开展的财政重点绩效评价,建立起分行业的指标体系,并逐步健全和完善。通过几年的积累和整理,**市已建成“共性+专项+部门”、分行业、分领域、分层次的预算绩效指标标准体系,覆盖市直80个部门、6068条指标。2024年,针对成本指标,**市还针对信息化运维项目开展了成本预算绩效分析工作,在信息化运维领域建立了12大类、19小类的成本标准,在信息化运维领域实现了成本管理精细化、支出标准科学化。

(三)构建“三全体系”

1.深入“四个层面”,实现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全方位”。一是部门和单位预算全部实施绩效管理。根据部门和单位层级、功能定位、业务差异和职责分工,由市县两级财政部门、预算部门分类组织实施。在进行评价时,突出部门和单位整体绩效,重点关注核心业务实施效果,科学设定评价标准和方法,准确衡量部门和单位整体绩效水平。二是将项目全面纳入绩效管理。每年抽取不少于年度预算安排项目数的20%进行部门评价。再选取事关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重大项目进行重点评价,近3年共对54个项目开展重点绩效评价,涉及财政资金286亿元。三是探索下级政府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近2年分别选取鸠江区和湾沚区开展下级政府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通过运用网络爬虫技术、聚类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等技术,建立了一套包含四个公因子、20个指标体系、解释率达80%以上的指标体系,对县(市)区政府的财政收入质量、财政支出绩效、预算及预算绩效管理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评价,通过评价摸清下级政府财政运行的综合状况,为下一步开展财政体制改革,进一步调动市与县(市)区两级政府的积极性,合理界定市以下各级财政事权提供决策参考。四是将产业政策逐步纳入绩效管理。财政支出政策绩效评价是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内容,**市为了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大了对财政产业政策的绩效管理。通过考察财政支出产业政策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对政策的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公平性和可持续性进行综合性考核评价。探索产业政策全生命周期绩效管理模式,对市级出台的各类政策,在不同实施阶段,有侧重地开展前期论证、中期评估、到期评价等工作。2023年以来,市本级290条产业政策条款中,经过评估清理累计取消政策条款164条,占比56.6%。通过这一全新管理模式,做到政策“聚焦重点、有进有退”。

2.抓牢“三个环节”,实现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全过程”。一是预算安排前,精准评估把关。部门预算申报时,**市财政局对30万元以上项目绩效目标、500万元以上项目事前绩效评估全面开展评审复核,通报了368个绩效指标设置的问题并指导预算单位整改。近3年,对34个重点项目开展事前绩效评估,根据绩效评估结果,科学削减项目预算资金4.2亿元。有效改变以往“头戴三尺帽,不怕一刀砍”的预算申报方式。二是预算执行中,强化监控纠偏。在监控机制上,以预算单位自行跟踪监控为主,财政部门重点监控为辅,并邀请第三方参与评价。在监控内容上,一看监控绩效目标实现程度,二看监控预算执行进度。调动单位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主动问效的积极性,做到问题早发现、早提醒、早解决。近3年通过预算执行和绩效目标“双监控”压减收回年初预算分配资金29.1亿元,收回资金用于支持人民城市等重点领域建设。三是预算执行后,严格评价问效。严格将绩效评价的结果与年度预算安排相挂钩,近年来,通过对上一年度财政资金使用情况追踪问效,将预算绩效监控结果直接用于当年部门预算编制,近三年核减部门预算资金8.6亿元,倒逼财政资金运行提质增效。在产业政策领域,每年对上年度的产业政策实施绩效评价,重点关注政策是否拉动相关经济指标、是否带动了就业、是否提升了科技创新能力,通过评价问效,对评价结果较好的政策相应增加“资金盘子”,评价较差的政策削减“资金盘子”乃至取消政策。加强对市直部门和县区党委政府的预算绩效考核,在县区政府综合考核体系中,将绩效考核结果作为考核内容之一;在对市直部门的考核体系中,设置预算绩效管理指标;将单位预算绩效考核结果纳入干部政绩考核体系。

3.服务“四本预算”,实现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全覆盖”。近几年,**市持续扩大预算绩效管理的覆盖面,以一般公共预算为重点,逐步将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一并纳入绩效管理,先后对土地收储成本、公交成本规制、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等重大项目进行绩效评价和事前评估。同时,近三年全市累计对338个专项债项目开展绩效评价,涉及资金268.8亿元,逐步建立政府债务绩效管理体系,有效提升专项债项目综合效益。并开展了对**市轻轨等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公积金中心政府购买服务等支出项目的绩效评价工作。

(四)加强“四个保障”

1.加强人才保障。打造财政部门、预算单位、中介机构、行业专家四支人才队伍,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的形式,加强业务培训,先后邀请南京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全国知名绩效管理方面的专家教授来芜讲座,对预算部门和财政各科室的绩效管理工作人员、第三方机构人员进行集中培训,累计培训超过1000多人次。同时,派出相关人员到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厦门会计学院等机构脱产培训。通过培训,提升了广大绩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实务操作水平,为**市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提供了人才保障。

2.强化科研保障。利用**高校资源,与高校科研团队开展“政学研”合作,开展研究型绩效。2022年,**市财政局与**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合作成立预算绩效管理研究中心,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学术研究,承担省市级预算绩效科研课题,编写预算绩效管理大学选修教材,发表学术论文,编制相关标准,培养硕士以上高层次财务人才,同时也为**市预算绩效管理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3.完善信息化保障。按照绩效管理业务流程,在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嵌入绩效业务管理模块,实现绩效管理全流程信息化,提高绩效管理效率。以预算管理一体化业务规范和技术规范为基准,结合工作实际,将预算绩效管理等各个模块同步嵌入到预算编制、预算执行、核算决算全流程。对项目基本信息实现在线审核校验,绩效目标、事前绩效评估实现全程线上申报、线上审核,绩效运行监控实现在线动态运行,支出绩效评价与评价结果应用在线反馈、审核、公示等。

4.实施监督保障。配合人大部门扎实推进预算联网监督工作,实现财政部门预算管理一体化平台与人大预算联网监督平台的互联互通,及时将财政重点绩效评价、事前绩效评估和事中绩效监控中发现的问题上传系统,实现预算审查监督信息化和网络化,提升人大预算审查监督内容的翔实性和时效性。配合人大监督,建立整改跟踪机制,定期评估整改进展,督促预算部门整改到位。

(五)创新“五步评价”

近年来,**市财政局在预算绩效评价过程中,积极探索,创新“精、协、优、监、用”的“五步评价”工作法,确保绩效评价工作的高效、科学和公正,持续提升预算绩效评价质量和应用效果。

1.第一步:“精”选机构。首先,优先选择外地高水平绩效评价机构。当前,第三方机构绩效评价工作质量参差不齐、市场不够规范,而**市本地第三方绩效评价机构尚处于起步阶段,从业经验相对不足。针对这一现状,**市财政局优先选择北京、合肥等地的高水平评价机构。在提高评价质量的同时也最大程度避免了评价过程中的本地“人情因素干扰”,保证评价工作的独立性与客观性。其次,强化委托合同约束,压实“主评人”责任。对第三方机构的业务监管,直接关系到评价工作和报告的质量。在委托合同中,明确约定质量标准、报告格式及提交要求等关键条款,同时对评价工作的规范性也有明确要求。严格按文件要求落实第三方机构“主评人”制度,受托绩效评价业务的机构必须按要求设立“主评人”并明确其职责。对“主评人”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道德严格要求,由其对评价业务进行现场把关和质量管控,使委托绩效评价业务工作质量得到保障。最后,创新付费方式。采用“基础劳务费+绩效奖励”双结合的付费方式,其中“绩效奖励”与评价机构发现的问题相挂钩,鼓励评价机构深入挖掘政策执行、项目决策、资金分配和使用等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2.第二步:“协”同推进。首先是培训动员。每年评价工作组正式进场前,**市财政局组织被评价单位和第三方评价机构召开评价工作见面会,进行评价动员。邀请预算绩效管理方面的专家进行培训,培训对象是财政业务人员、被评价单位代表、第三方评价人员。培训内容涵盖绩效评价的政策法规、指标体系构建、评价流程与方法、案例分析等。通过培训,让相关人员熟练掌握绩效评价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巧,强调绩效评价的意义和重要性,明确工作要求和时间节点,提高各方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其次是明确各方职责。被评价单位负责做好调研资料提供、现场勘察及核实协调、办公场地安排等必要的服务保障工作;财政业务科室利用自身熟悉部门、熟悉项目、熟悉政策的优势,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做好绩效评价沟通和指导;作为预算绩效管理的一支重要力量,被聘请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发挥其自身优势,独立、客观、规范地开展绩效评价工作,负责设计评价方案、收集数据资料、实施现场与非现场评价,高质量完成绩效评价报告。最后是评审联动。与审计部门密切配合,信息共享、成果共用,特别是在开展部门整体绩效评价和下级政府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中,与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或专项审计实时联动,提高评价工作质量和成效。

3.第三步:“优”化指标。构建一套科学、合理、可操作的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确保评价工作有效进行的关键。首先,明确目标,精心设计。明确各类绩效评价的目标,找准评价需要关注的关键领域和具体方面。针对不同类型的评价、不同项目与政策的特点,精心设计差异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各指标分值权重设置上,向产出和效益方面倾斜,指标能体现项目的核心产出和效益,评价结果能精准体现项目实施效果。其次,多方评审,确保质量。指标体系设计完成后,**市财政局组织人大、财政职能科室、被评价单位、第三方机构和绩效管理方面专家,召开各层次指标体系评审会,广泛征求意见,保证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最后,动态调整,持续改进。对于已经确定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政策变化、项目进展及外部环境等因素,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动态调整和优化。

4.第四步:“监”控过程。在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价的过程中,**市财政局不当“甩手掌柜”,全程参与评价过程,对评价工作的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全面掌握评价工作进度和真实情况,确保各个环节按照既定计划和标准执行,并深入实地调研。如:“市教育技术装备中心整体支出”涉及市属34个学校的教育设备、信息技术设备和实验室设备的装备和管理工作,市财政局工作人员带领评价工作组利用两周时间深入其中17所学校进行实地调研,全面掌握各个学校教育设备装备的真实情况。根据现场调研资料和掌握的信息,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与归纳,特别是一些共性问题,进一步研判,分析产生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从体制机制上提出解决方案。同时,创新使用思维导图,从制定评价方案开始,即制作思维导图,过程中各关键环节再完善思维导图,不断修正评价工作方向,评价结束后形成评价思维导图合集,清晰呈现整个评价过程的评价思路,将评价过程具象化、可视化,从而提升评价质量。

5.第五步:“用”好成果。评价报告初稿形成后,一方面,**市财政局要求第三方机构充分征求被评价单位意见,认真采纳合理建议,及时改进报告。另一方面,**市财政局组织召开评价报告审查会。评审会采用“局领导+支出科室+绩效科+第三方评审机构”四方会审的方式进行,每个报告逐一过审,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修改意见,再由第三方评审机构根据评审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通过提炼数据、浓缩实情、聚焦问题,在确保评价工作公正规范的前提下,努力使评价报告更丰满、更科学、更有说服力。正式报告出炉后,**市财政局严格将预算绩效评价结果与下一年度预算安排相挂钩。将有限的财政资金优先用于那些“表现优异”的项目,反之,则进行预算调减或取消,实现预算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市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实践面临的困难

预算绩效管理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尤其是在当前经济发展压力增加、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的背景下,向预算绩效管理要效益、要效率、要财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凸显。随着**市预算绩效管理改革逐渐步入深水区,一些困难也逐步显现。

(一)部门绩效管理主体责任意识仍需加强

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理念虽然已是普遍共识,但仍有部分预算单位主体责任落实还不够到位,存在绩效与业务、绩效与预算“两张皮”情况。从外部看,对绩效管理主体责任认识不到位的情况普遍存在,预算部门一定程度上认为绩效管理更多是配合财政部门,主要工作要靠财政部门承担,主体责任落实还不够到位;从内部看,预算部门普遍认为绩效工作就是财务处室(科室)的事,与业务部门关联度不大,造成绩效管理工作质量不高。

(二)绩效管理信息化水平仍需提升

绩效管理信息化是预算绩效管理科学化、标准化、精细化的重要支撑,现有绩效管理信息化依托预算一体化管理系统,距离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下的预算绩效一体化管理系统仍有差距,预算数据和业务数据的采集、流通仍有短板。

(三)绩效管理重点环节的质效仍需提高

一是绩效目标编制质量不高。部分单位绩效目标与预算资金匹配度不高,绩效指标编制不完善,细化量化不足,绩效目标科学性、完整性还有待提升。二是绩效评价报告质量仍有提升空间。部分第三方机构出具的绩效评价报告,绩效评价结论不够准确,查找问题不够精准,原因剖析不够透彻,提出的建议过于泛化、操作性不强。三是绩效管理重点领域仍需拓展。对县区级财政运行情况综合绩效评价尚未全覆盖。

三、进一步深化预算绩效管理的改革思路

(一)压实部门预算绩效管理主体责任

一是财政部门要持续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加强各层级人员绩效管理培训,培训内容既包括预算绩效管理的理论知识,也包括实务操作知识,以营造绩效管理的良好氛围,提高各层级绩效管理人员的整体业务水平。二是政府部门要加强绩效管理工作考核。在现有考核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对本级部门和预算单位、下级财政部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情况的考核机制,不断健全奖优罚劣机制,适度提升奖惩幅度,激发履职尽责和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三是进一步加强人大、财政、审计等部门协同。完善人大、财政、审计等部门协同联动机制,加大对部门绩效管理的审查监督力度。

(二)加强绩效管理信息化水平

依托预算一体化管理系统,在2023年已实现绩效自评、绩效监控全流程一体化线上操作的基础上,财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绩效管理信息化水平,打通数据流动渠道,在**省财政厅的统一部署下,推动预算编制、目标管理等信息在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流通共享,方便跨部门工作协调;破除不同功能模块之间的数据壁垒,促进绩效目标、进度监控与绩效评价相关数据更好衔接,以信息化手段进一步提高绩效管理效率和科学性。

(三)提升绩效管理质效

一是强化预算绩效全过程管理。财政部门要加强对绩效目标编制环节的指导与审核,规范绩效目标编制内容、格式,细化绩效指标,采取集中会审、联合审核等方式对绩效目标严格把关。财政部门要构建评价指标、重点领域标准化评价模板,促进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更精准。按照“以指标引导评价”思路,优化评价指标权重设置。财政部门要进一步优化绩效指标库建设,汇集分行业、分领域优秀指标,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健全各领域绩效指标定额标准,为各部门指标体系设置提供参考。二是注重绩效评价报告成果延伸。财政部门要在绩效评价主报告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N”个子报告,形成财政重点绩效评价“1+N”报告体系,为进一步决策提供依据。针对部门整体评价,在部门整体评价报告基础上进一步形成资产绩效、成本效益分析子报告,分析部门固定资产的折旧情况、使用效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和成本控制情况。针对下级政府财政运行评价,在报告基础上进一步形成收入绩效、支出绩效等子报告,分析下级政府的财政收入结构,以及财政收入的可持续性等。针对重点项目绩效评价,在报告基础上转化课题报告,为上级提供决策参考。三是持续拓展绩效管理重点领域。在连续两年开展鸠江区、湾沚区县级政府财政运行情况综合绩效评价的基础上,财政部门要进一步推动绩效管理扩面,全面分析各县(市)区财政运行状况,促进县级财政不断优化财政资源配置,增强财政运行的可持续性。

同志们,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举措,是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有效途径。各级各部门要深刻认识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信心、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阅读量: 154 下载量:0 收藏: 36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推荐阅读

    文章排行

        二维码

        1. 微信订阅号

        2.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