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单位都有写材料的笔杆子,单位形象和影响与其密切相关。有时他们甚至会成为单位形象代言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材料报到上级、公文发到基层、文章见诸报刊,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单位的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
单位重视笔杆子在情理之中,但笔杆子的烦恼却很少有人提及。他们不断打磨文稿的夜以继日,不知如何出彩的愁肠百结,文稿被打回的困惑纠结,其辛酸苦辣难以为常人所理解。
一些单位过度重视文字材料,与一些错误认识密不可分。干得好不如说得好、写得好,是一种不好的风气。冠冕堂皇的说辞、妙笔生花的文章,可以让平庸的单位立马产生优秀的感觉。如果只以材料汇报的好坏作为观感,汇报得好,意味着工作得到上级肯定,这样又有谁能不在材料上用心呢?
一般而言,材料是工作的客观反映,体现单位善谋划的理念思维,体现做工作的方法路径,体现抓落实的创新特色。只要工作做得好,照实写下即可,不必大费周章。凡是发展得好的地方,材料平实,条分缕析,一二三四,说得清清楚楚,看得明明白白。相反,工作不行的地方,更可能材料花哨,貌似开拓创新,实则避重就轻。有经验的人一看便知言之无物。
一个地方,如果“好人主义”者众,看破不说破,甚至有无成绩都鼓励有加,无形之中就会助长这种歪风邪气,甚至可能形成一种集体无意识,习惯成自然。
这种导向势必诱使一些人只唯上不唯实,只琢磨材料不钻研工作,“材料抵万金”,笔杆子某种程度上成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关键人物。一些人由此尝到甜头,得到了不该得到的荣誉,于是,一些地方功夫下在专心致志谋材料,聚精会神写材料,精益求精改材料上。
笔杆子在此氛围之下,挑灯夜战通宵达旦成为工作常态。为了提炼主题,不惜绞尽脑汁;为了寻找角度,真是煞费苦心;为了与众不同,故意新词迭出。
碰上求真务实的领导,不仅要听其言,而且要观其行、察其效,这些材料蒙不住人,但也仅仅是批评教育而已。遇上浮光掠影的领导,还有可能信以为真。如再不加梳理分析,将其创新思路推而广之,指导工作难以奏效,自不待言,被达者所笑也难以避免。
人在岗上,不写不行。实话实说最痛快,但材料的特色亮点凸显不出来,遇到态度好的单位领导,循循善诱,促膝长谈,帮着定主题、谋思路、谈大纲。遇到蛮横的单位领导,下死命令,一遍遍推倒重来,不达目的不罢休,直到满意为止。
以光鲜的材料掩盖平庸的工作,是一种很不好的风气。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对组织不老实,对人民不负责。材料弄虚作假的形式主义,与上级不察实情的官僚主义形影相随,这才是笔杆子烦恼背后的真问题。这需要上级机关切实改变作风,少问官多问民,不听说的看干的,让干得好、说得实的受重用,干得差、说得好的靠边站。当一个地方改变了以文章看人、以材料取人的导向,笔杆子的烦恼也许就彻底消除了。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